为推动环境工程领域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加强高校间课程建设经验交流,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上海大学承办的"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与资源建设交流会"于2025年7月5日在上海顺利召开。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的近百名环境工程领域专家、一线教师及教育管理者齐聚一堂,围绕课程知识体系革新、教学模式创新及教学资源优化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赵霞、环境工程专业教师张婷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首场报告由清华大学席劲瑛教授以《关于"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知识体系更新的思考》为题,系统剖析了"双碳"目标下课程内容的迭代方向。他提出:"需将新型污染物治理、智慧环保技术等前沿内容融入基础理论框架,同时强化跨学科知识融合,构建'基础-应用-创新'三级知识图谱。"这一观点引发与会者强烈共鸣。山东大学苏继新教授在《环境单元过程实验教学及其课程分布优化》报告中,展示了"虚拟仿真+模块化实验"的创新实践。通过构建"基础验证-综合设计-研究创新"分层实验体系,其团队实现了实验课程学时缩减但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的突破,为解决实验资源紧张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上海大学刘强教授以《中外合作模式下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为题,分享了中葡合作办学项目的经验。天津大学宋春风教授在《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新工科项目式教学改革与思考》中,介绍了"真题真做"项目式教学模式。其团队与环保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将"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等真实工程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得到提升。

此次交流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国环境领域高等教育在数字化转型与国际化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为培养应对全球环境挑战的创新型人才注入新动能。(图/文:张婷;终审:李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