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对标争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群工作 > 对标争先 > 正文

化工教师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作者:谢吉仁

发布时间:2024-03-20


2024年3月18日,教育部公示了第四批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遴选结果,石油化工学院党委化学工程与工艺教师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名单。

化学工程与工艺教师党支部成立于2018年3月,支部设置以化学工程系为依托,具有完备的“本-硕-博”培养体系。现有支部委员3人,党员教师25人,专任教师32人,博士学位教师25人,高级职称24人,博士生导师20人。锤炼形成了党性强、学历高、业务精、示范好的党务干部队伍和理想信念坚定、教育情怀深厚、学缘结构合理、专业能力突出、示范作用明显的党员教师队伍。

党支部在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对表“七个有力”,不断增强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进党建和事业深度融合,大力提升师道本色、育人底色、科技成色、文化特色、服务暖色,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党员教育有根有源、党员管理有始有终、党员监督有规有矩、组织师生有板有样、宣传师生有声有色、凝聚师生有心有意、服务师生有行有效的强特色、有示范、可推广的党建工作品牌。

党建工作质量持续提升,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支部入选新时代甘肃省高等院校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支部书记入选新时代甘肃省高等院校党建工作优秀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获得学校“师德标兵”“教学名师”等称号。以党员教师为主体,获全国高校化工原理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高校化工类课程思政三等奖2项,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2人,飞天学者特聘教授2人,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2人,省级创新团队2个,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一流课程2门。

党建事业深层次融合,互融互促作用明显。党支部以“一融两高”为抓手,以组织机制的“同构相融”推进“有机”融合,以实施路径的“同频共振”推进“有力”融合,以考核评价的“同步考评”推进“有效”融合,探索形成了一体贯通、双向奔赴、相互成就的“六同六融”法,推进党建和事业深度融合。党员教师在专业认证、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一流学科建设、甘肃省化工重点实验室等过程中“头雁”效应明显。专业两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设完成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首批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化学学科进入ESI 全球排名前1%。

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协同育人成效明显。深化教学科研有机融合,持续优化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科创、平台和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科教协同育人新体系,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化工学科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建成产学研人才培养平台4个,获得“国创计划”十五周年最佳导师奖1人,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出版著作及教材4部。研究生主持参与各类科创项目100余项,获学科竞赛国家级30项,甘肃省优秀研究生创新之星项目31项,甘肃省创新之星31人,发明专利授权34件,发表SCI论文300余篇,省优秀博硕学位论文7篇,获互联网加大赛国家级银奖2项、铜奖3项,省级金奖5项、银奖13项、铜奖3项;本科生综合素质全面拓展,获得“春泥计划”“清洁美丽中国行”等活动国家级奖励10项、省级20项,形成了“‘石”情‘化’意心向党”团学工作品牌。

构筑西部化工人才高地,人才聚焦效应明显。面向西部化工领域,通过“飞天学者”、兼职/客座教授、企业导师等柔性引进等计划引育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建设,以“聚集”阻隔人才流失,成为区域有重要影响的化工人才供给地、聚集地。2023年5名教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新增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飞天学者特聘教授2人、飞天青年学者2人。与大型化工企业联合建立甘肃省低碳能源化工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锂离子动力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研发基地10个,牵头成立省级研发平台4个,形成绿色催化与过程工程、电化学储能技术与工程、先进化工材料及应用3个省级协同创新团队,主办低碳能源化工高端论坛、电化学储能技术与工程、能源科学与电化学工程等学术会议,推动形成西部化工学科高层次人才聚集效应。

服务地方深化科技创新,科研集群优势明显。围绕化工过程、材料化学工程、电化学储能工程、化工资源综合利用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全方位、深层次融入“双碳”战略、兰州新区、甘肃省“四强”行动,助推化工作为甘肃支柱产业的持续发展。承担国家级项目3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项,省部级项目61项。科技成果产业化1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发表SCI检索论文300余篇,EI检索论文50余篇。完成“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等产业化项目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专利二等奖1项,甘肃省优秀科研工作者1人。通过“前沿引领-应用基础-技术创新-工程应用”全链条创新和产业发展顶层设计,解决甘肃省石油化工、光气化工、冶金化工、环境化工和能源化工等产业的诸多技术难题,形成与地方资源禀赋深度融合的科研集群优势。

铸就精神文化特质,文化传承创新效果明显。以党员教师为主体,通过名师示范、导师带动、骨干先行,铸就了扎根西部、守望西部、奉献西部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内涵。引领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立志成才,鼓励学生爱国奋斗、建功立业,把个人成才方向同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结合,81%毕业生扎根陕甘宁疆化工行业一线,秉承学校“创办”基因、“西迁”血脉、“红柳”精神,形成了西部化工人才的精神特质。(撰稿:谢吉仁;终审:任鹏)



   联系方式: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彭家坪路36号   邮编:730050   电话:0931-7823115    甘公网安备 62010302000649号

Copyrights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   域名备案信息:陇ICP备15002798号